Category Archives: Bible/Christianity

Bible Verses About Predestination (预定論的聖經根据)

Edited by Tin-chee Lo (T. C. Lo 盧天賜); second edition October 14, 2023 在查考使徒行傳十三章時,有一節經文,「外邦人聽見這話、就歡喜了、讚美 神的道.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v. 48)」,引起熱烈的討論,乃是關注到「預定論」,又稱「揀選論」的教義。「預定」是上帝的思想,「揀選」是上帝的行動。所以,預訂與揀選是一體的兩面。因為預定論是一個有爭議性的問題之一,為了 “以和為貴”,很多教會的牧長,都不願意涉及宣講這一類的難題,以致會友失去了對一些重要真理的理解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要正視,而非逃避這些問題。 論到預定論,通常人們有兩種極端的反應:第一種是不信者的抗議。他們認為上帝不公平:為什麼祂揀選某人而不揀選我呢?所以他們就否定上帝可信性而離開教會或查經班。然而另一種人是一些虔誠的基督徒,他們尊重聖經的權威和無誤性。當他們面對難題時,便提供了一組「萬能答案」。當你問他上帝為什麼如此如此?他們的答案歸納在三句聰明的短句中:呀!這是「上帝的主權」,或「這是上帝的心意」,或「這是上帝的旨意」。誰能抗議這些終極的答案呢?問題是這些 ”萬能” 答案若果沒有一些導致此結論的中介知識在推理的過程中。他們的答案,儘管無懈可擊,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他雖然回答了,其實是「答」等於「未答」。那麼支持預定論的中介知識是甚麼呢?最好的知識就是新舊約經文的本身。聖經中有數以百計的經文支持「預定/揀選」的理念。 然而,聖經中也有很少數的經文,如:約翰三章16節,彼得後書三章九節,約翰一書二章二節等,它們在「表面上」看來與預定論「似乎」背道而馳,但在全本聖經神所默示的亮光下, 它們是與一搬平常的領會有差異的,所以我們更需对此深思熟慮。本文暫且不談這些, 只把支持預定論的巨量經文,例舉一些出來,以供讀者參考。 創世紀 (Genesis) 21:12 神對亞伯拉罕說、你不必為這童子和你的使女憂愁、凡撒拉對你說的話、你都該聽從.因為從以撒生的、纔要稱為你的後裔。 出埃及記 (Exodus) 9:16 其實我叫你 (摩西) 存立、是特要向你顯我的大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 33:19 耶和華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 約書亞記 (Joshua) 11:20 因為耶和華的意思、是要使他們心裡剛硬、來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叫他們盡被殺滅、不蒙憐憫、正如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約伯記 (Job) 23:14 他 (神) 向我 (約伯) 所定的、就必作成.這類的事他還有許多。 詩篇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未聽過福音的人可能得救嗎?

By Tin-chee Lo (盧天赐); December 22, 2021 這個問題的答案乃建立在一個重要的教義上:人的得救全是出於上帝揀選的恩典,簡稱「預定論」。聖經有大量經文支持這個大前提。反對這説法的人,總是用兩處經文去辯駁: 「上帝愛世人 (John 3:16)」和 「上帝不願一人沉淪 (2 Peter 3:9)」。難道僅僅兩節經文就推翻了數以百計的其它經文嗎?神的話是不會自相矛盾的。所以這兩節經文必定存在著一些比一搬所領會的更深层的理解。但在此文中我們暫且不談。 但如果我們接受了這個大前題,我們就可以進行以下的論證: 人類可以分成兩大群:S 與L。 S (saved) 代表得救的人群。 L (lost) 代表不得救的人群。 這種分類法是符合聖經的,也與實際的觀察吻合。 S 又可再分為五類: S1: 這類人聽了耶穌基督的福音而接受之。他們之所以接受福音是因為聖靈主動地先重生了他們,即聖靈先使巳死的靈魂活過來 (Eph. 2:1, 5),然後上帝賜給他們「得救的信心 (saving faith)」作禮物,透過三位一體的上帝在創世之前所設計的「雙重歸算 (double imputation)」救贖之法 (note 1),他們就因信稱義了。天父賜予他們天堂,作為他們得救的獎賞。 S2: 這類人從未聽過福音的人。他們雖未識福音,但因為他們是䝉召被揀選者,所以耶穌用超自然的方式向他們顯現,使他們認識祂。印度教徒孫大信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History, Life | Leave a comment

我為什麼信耶穌

By Tin-chee Lo (盧天赐); November 9, 2021 1970 年我搬到加州灣區並開始了我在半導體領域的職業生涯。後來,我結識了新朋友,他們恰好都是不同領域的博士。 在他們中間有少數人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對我產生特殊的影響。 不是因為他們對我說了些什麼,而是因為他們「是基督徒」這一個事實。 我對自己說:「基督徒? 這些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其中一些甚至在公司擔任高級管理職位,他們不可能那麼愚蠢去信耶穌吧。」在他們溫和的勸說下,我去了他們的教堂; 我聽了講道。 但是很多東西我不明白,有趣的是我可以理解的部分對我來說確實合理且有意義。我有很多問題,我和一些教會內的會友憤怒地爭論。 雖然他們的説服力不強,但他們卻耐心地向我解釋。 我佩服他們的態度,使我以為我是個麻煩製造者,但他們似乎並不介意。 我開始自己研究,但不是聖經,因為無論我怎麼努力我都看不明白。我所看的其它書藉,要么是為基督教信仰辯護,要么是指責基督教。非常另我費解的是,如果基督教真的那麼正確、那麼有說服力,怎麼會有這麼多知識分子否認上帝的存在? 這個問題一直存留在我腦海中很長時間。 另一個讓我很困擾的問題是:如果真有一位上帝,而這位慈愛的上帝願意人們認識祂,為什麼祂讓人們如此困難地意識到祂的存在? 通過思考這些問題,也受了一些我所看到的書藉的影響,我得出了一種感覺,即人們必須通過一個,或兩個,或甚至這三個層次,以不同的序列組合來獲得信念(對任何事物而不僅僅是對宗教事物)。 首先是理性上的層面。 那就是從邏輯和哲學的角度來看問題。 這個層面沒有捷徑,追求者必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有些人可以繞過它,但我似乎不能,因為我在學校是接受過工程師和科學家的訓練的人。在我成為基督徒之前和之後,我一直關注這個層面。 我退休後更加強了這項工作,因為我對這些研究有極大的興趣。有很多困難的問題困擾著我。 僅舉一例:既然邪惡和苦難存在,慈愛的上帝就不可能會存在。 我如何證明這一主張? 這樣的問題,不同世界觀的哲學家都解決過,我怎麼知道基督教世界觀給出的答案是對的? 如果您正在尋找無窮無盡的信息,那麼您將永遠無法相信任何事情。 我的真理追求讓我想出了一個例子: 當我玩拼圖遊戲 (jigsaw puzzles) 時,我會從角落開始,然後逐步進入中央區域。很快我就能夠構建一個相當成功的領域。 當我繼續放置碎片來完成圖片時,我可能會突然在中間看到一個機會,我開始在那裡又建立領域。很快,我在一張不完整的圖片上散佈著許多未連接的局部完整的區域。現在,重點就在這裏。 如果我已經放置了的所有拼圖碎板都確實在其應有的位置上,那麼最終所有成功的區域, 都可以天衣無縫地合併在一起。然而,如果有些拼圖碎板不在它們應有的位置上,我就永遠無法完成整個畫面,因為不能連接的現象必將出現。 儘管我可以擁有許多局部成功的區域,但我無法擁有完全成功的圖片。 這正是在進化論的情況發生。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 Leave a comment

傳道書的一段閑聊

By TC Lo (盧天賜); October 26, 2921 我分享這篇文章的目的, 不是要發表我對這幾節經文有甚麼獨特的心得,乃是去回答一些基督徒向我的提問。 傳道書 (10:1-5) 經文: 1 死蒼蠅、使作香的膏油發出臭氣.這樣、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 2 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 3 並且愚昧人行路、顯出無知.對眾人說、他是愚昧人。 4 掌權者的心、若向你發怒、不要離開你的本位、因為柔和能免大過。 5 我見日光之下、有一件禍患、似乎出於掌權的錯誤、 甚麼問題呢?問題在于对「掌權者」的解釋。 (1) 有人認為「掌權者」是指上帝。 (2) 大多數人(筆者在內)認為「掌權者」是指世上腐敗的領導人。 支持 (1) 的理由是:上帝的是智慧的源頭。上帝是尊榮的源頭。聖經甚至把智慧和尊榮 「人格化」、把智慧和尊榮與上帝等同。也就是説,「上帝就是智慧」, 「上帝就是尊榮」。然而,  這種宣告亦没有錯。 但是照著上帝形像而受造的人類, 他們也有尊榮,也有智慧,當然這些尊榮和智慧都是由上頭來的。我們豈能説大衛王沒有尊榮嗎? 我們豈能説所羅門王沒有智慧嗎?所不同的是,人的智慧和尊榮是可以被他的罪敗壞的, 正如蒼蠅能使香膏發臭一般。然而聖潔無罪的上帝的智慧和尊榮是絶不能敗壞的。所以能敗壞的智慧和尊榮一定不是上帝的智慧和尊榮。 在英語世界中、不少諺語是出于聖經的。例如「a fly i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A difficult-to-understand reprimand of Paul (Galatians 2: 11-14)

by Tin-chee Lo; October 11, 2021 Peter and Barnabas knew that the Jewish Christians from Jerusalem were unwilling to eat at the same table with Gentiles, so they left the table in order not to offend them, pretending that they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一個難以明白的指責 (加拉太書 2:11-14)

By TC Lo (盧天赐); October 9, 2021 彼得和巴拿巴知道那些從耶路撒冷來的猶太基督徒不願意和外邦人同桌吃飯,為了不冒犯他們就離席,假裝自己仍然忠於猶太人的傳統。其實保羅早與使徒們有了共識,外邦人與猶太人都是因耶穌十字架的救恩而成為神國度的子民,這與遵守摩西律法或猶太教規無關。但彼得和巴拿巴作為教會領袖作了不合真理的事,不敢公開的表明基督福音已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合而為一,不與外邦人一同坐席就等於否定了彼得原本所確信的真理。從雅各那裡來的人未到之先,彼得並不認為與外邦人吃飯有何不妥,他雖是猶太人卻是自由的隨外邦人行事,與外邦人沒有什麼分別。彼得作為教會領袖竟然公開的向堅守律法的人退讓,這等於是在勉強外邦人要先接受猶太傳統才能彼此交通。保羅看見這樣的作法會危害關於救恩的真理,他必須在眾人面前指正彼得所犯的錯誤,否則就會向所有基督教會傳出錯誤的信息。現在我們看看保羅指責彼得所用的語言。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眾人面前對磯法說、你既是猶太人、若隨外邦人行事、不隨猶太人行事、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Galatians 2:14) 令我驚奇的是,保羅並沒有提到彼得的做法是假冒為善,也沒有指責彼得缺乏勇氣在外邦人和從耶路撒冷來的猶太人面前為福音的真理作見證,而彼得的確如是,但保羅卻沒有直言。當我仔細思想保羅對磯法所指責的每一句話,我發現我有很大的困難去理解它。我請教了很多屬靈的長者, 他們給我的解釋都是正確的,而且是正確到無可駁斥的程度。然而, 他們的解釋似乎不能完全與保羅以上所講的每一個短句 (phrases) 相對應。我思考了很久,得到了以下的理解。 我想保羅是用「歇後語」的文學手法來表達他對彼得的嚴斥。甚麼是「歇後語」?歇後語就是:先説出一件事實,然後歇一下,才説 (其至不必説) 接下來真正要表達的想法。例如: 「老鼠過街」•••<歇了一會兒,然後才説>•••「人人喊打」。 「老鼠過街」是一件事實的陳述。「人人喊打」才是真正要表達的信息。這信息甚至清楚到不言而喻。 那麼保羅夠竟説了甚麼?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眾人面前對磯法說、你既是猶太人、若隨外邦人行事、不隨猶太人行事、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加2:14)」 讓我們分柝一下: 「你既是猶太人」。彼得當然是道地的猶太人。保羅甚至用 ”磯法” 的稱呼去強調這個事實。 「若隨外邦人行事」。假設你也跟外邦人一樣不守割禮,吃祭過偶像的食物,等等。 「不隨猶太人行事」。你甚至不守猶太人的傳統和摩西的律法。 「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那麽你又如何能説服外邦人加入猷太教呢? 保羅將一個大家可以明白的「推理過程」説出來。當然,保羅絕不是要彼得帶領外邦人信奉猶太教。這是從「吃飯的事件」的上下文,與整本加拉太書的神學思想所肯定出來的結論。 那麼,保羅的歇後語要表達甚麼信息? 保羅的「明言」是:如果你不是一個忠誠的猶太教人,你就不可能帶領外邦人歸信猶太教。 保羅的「暗語」是:同理,如果你不是一個忠誠地相信「人得救乃是上帝的恩典而不是基于守律法」,你又如何帶領外邦人歸信基督呢? 彼得在未認識耶穌之前,他是猶太教人,所以保羅的「明言」是他身同感受地能接受的。因此,保羅以這種說法作為交通的橋樑,使他能體會到保羅真正要表達的「暗語」。除了加拉太書2:14 外,聖經的另一個例子是拿單和大衞的對話,記載在撒母耳記下12:1:7。 彼得是教會領袖,他竟不敢公開的表明基督福音已經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合而為一 了。儘管彼得真的明白福音的真理,然而他的行動卻送出一個他「不是忠誠地相信人得救乃是上帝的恩典」的錯誤信息。 保羅看見這個信息會危害整個教會的正統性,事關重大,所以他必須在眾人面前公開指正彼得所犯的錯誤,破例地不用他在「馬太18:15-20」中挽回弟兄的步驟。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的再思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September 7, 2021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這金句中的 “世人”, 大部份人認為是指地球上每一個人, 但也有學者和神學家認為是特指蒙上帝揀選的子民,哪個説法是對的呢?我想答案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 “神愛世人” 中的 ”愛” 字。 第一種透視:“世人” 是指世界上所有的人。 這説法使「“愛” 是指 “愛仇敵的” 的愛」成為必然。 因為世人,無一例外,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所以我們世人都是與上帝為敵的,但上帝是一位「愛仇敵的上帝」,耶穌甚至命令我們要愛我們的敵人。慈愛的天父以 “一搬性的普遍恩典” 無條件地降下雨水和空氣來維持世上所有罪人的生命,祂賜予罪人所居住的美麗大地, 和供給所有罪人可欣賞的壯麗宇宙, 但儘管這種恩情大愛再美妙,我們都注定走向滅亡,無一人例外。這種絕望的結局,使我們每個人都感嘆到 “若不出生在這個世界上还好”。 然而,約翰福音 3:16 節繼續說,“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世人中的一部份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是上帝表示父愛的作為; 但不要把「神聖的父愛」與「愛仇敵的愛」混淆,前者是專向選民顯示的。 對於這個特定蒙揀選的群體,上帝賜給他們“信心”作禮物。 因著這個禮物,這群人就能夠,也將必會 “信靠上帝”,從而實現了 “信他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的應許。 有了這種理解,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約翰福音 3:16的「神愛世人」。 第二種透視:鑒於約翰福音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Taking a Second Glance at John 3:16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September 7, 2021 “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 that He gave his one and only Son, that whoever believes in Him shall not perish but have eternal life.” (John 3:16) Most people say, the wor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北美華語教會內部的英語事工—個人体驗

By T.C. Lo (盧天赐); August 24, 2021 北美華人團契的崛起 華人在美國已有悠久的歷史, 但是以大學生身份來美國的, 大概是始于在20世紀60年代吧。隨着甘迺迪總統对移民的開放政策,那年代有很多來自台灣和香港 (特別是台灣,因為香港有很多英屬的出路, 那時中國還未開放) 的大學生,赴美深造,進入各大學的研究院。其中基督徒也不少。進入校園後,他們被邀請參加校內的學生福音機構 (如「校園團契」,「基督教導航會」等,不少在此信主。當他們畢業後,便進入職場,有些很快地成家立室。他們在所住的城市設立查經班,每禮拜五晚輪流在家中聚餐和查經,並邀請未信主的朋友和同事參加。中國人能在海外聚在一起, 感到特別溫暖。到了星期天, 各人去自己附近的美國教會崇拜。這樣他們對西方教會的認識也就漸漸增加了。慢慢地團契又設立奉獻箱,準備為將來建立教會作預備。筆者就是在這種屬靈環境之下信耶穌的。 這批熱心的散居基督徒,慢慢察覺到星期天在一起聚會的重要性。於是有弟兄與當地教會聯絡。而美國教會一搬都非常開放,西國的弟兄也高高興興地接納我們。於是團契就在星期天的下午, 開始了華語主日崇拜,由有恩賜的弟兄站講枱,有些還被邀請到別的團契講道,所以團契之間都有交流。 下一步就是向外開放,邀請外來講員在主日證道。由於每個主日講員不同, 而其中有很多是資深的老牧師或神學教授,所以講枱內容特別豐富,神的兒女得到餵養,會眾對神的話語覺得有新鮮感,聚會人數也慢慢上升。筆者在聘請講員的事工上有事奉,並因此認識了不少紐約的傳道人, 從這些屬灵長者學習聖經。 英語事工的萌芽 隨着團契慢慢的增長,有不少赴會的夫妻,配偶一方不懂中文, 團契就察覺到有翻譯的必要。起初用耳機同步翻譯, 但這種做法很快就發現行不通的。首先,同步傳譯要求速度快,但更困難的是翻譯員自己的聲音蓋過講員的聲音,使他無法聴清楚講員在説甚麼。所以很快地就決定放棄這個方式, 而轉向在枱上一句一句地翻譯。筆者經常當此職務,使他到英文聖經的了解慢慢加深, 也意識到事奉是靈命塑造的有效途徑。 由此可見翻譯事工並不是因為有了青少年才開始的。此時,會眾對翻譯也非常之能接受,因為有些不完全聽懂普通話的會眾,英語部分就幫助他們明白了。只懂英語而不懂華語的朋友更覺得這是一個學習聼華語的機會,所以他們都心存感謝。由於英語事工的介入,團契經歷增長。起初是一個月一次有翻譯,很快就增至每個主日都有翻譯。漸漸地有國內來的朋友參加團契的崇拜,那個時代來自國內的華人,英語水準不高,所以翻譯成為他們學習英語的機會。鑒於國內朋友的需要, 團契亦開辦了英語指導班,甚至還有一些同工開發了ESL班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以滿足移民申請居留的需求。這樣,又吸引了更多的人來到教會。此時,團契雖然巳注冊為「非盈利機構」,其實巳有「教會」的形式,只是尚未在政府註冊為教會的名義而已。 兒童事工的開始 這時,團契的第一代人有了他們的孩子。兒童事工便自然地興起, 慢慢地由媽媽們建立起來,他們都是用家中常用的「不中不西」的語言教導, 幼童們有「在外如在家」之感,何來有日後年輕人所講的「文化代溝」的問題呢?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部份的媽媽喜歡帶自己的孩子,不願由兒童主日學老師看顧, 所以她們沒有辦法在主日從講枱中獲得餵養。隨後領導團決定在幼兒教室中設置擴音器,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History | Leave a comment

帶領查經的感想

Tin-chee Lo (盧天賜); June 9, 2021 熱心傳福音愛靈魂的基督徒經常都會想起尋道者 (seekers) 的需要。每當有新朋友來到查經班時, 帶領者建議説,「我們今天本來計劃要查的利未記是否適合新朋友呢?不如我們今天不查經而改為一些輕鬆的福音性話題,如談談 ”屬靈四律” 等, 不是更好嗎? 」無疑, 帶領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 因為他們恐怕新朋友對難懂的聖經沒有興趣, 下次就不來了。但如果每次當有新人來訪, 我們的查經計劃便因遷就不同的对象而反覆更改,那麼, 有心學習聖經的參予者便因「清談福音」的緣故而受規損了; 查經班也慢慢失去其方向。 但我懷疑這種「移動靶子(moving target)」的做法是否妥當。這種想法的背後似乎假設查經對不信者是困難的事,而淺談福音卻是容易的事。但事實上, 「談福音-論得救」並非易事, 因為福音包括很廣泛的神學大問題,如三位一體的觀念,人類的罪性, 道成肉身,耶穌的復活,重生,信心,因信稱羲,雙重歸算論等, 都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發揮其説服力的。相反地, 我却認為對未信主的朋友解釋救恩論是很困難的事。因為救恩論取決於我們對罪的觀點:我們是相信亞當的後裔只是被罪破壞了完美呢? 還是他們巳經絕望地死在罪惡過犯中呢!我們是相信一個人的得救是上帝無條件的揀選呢?還是上帝預先知道誰將會接受福音而去作出選擇呢?更有些人認為上帝單單救那些「盡己力而為」的人。這些都是龐大的神學問題,絕非「輕鬆地」可以用清談的方式解釋得清楚。然而,救恩論卻取決于這些問題的答案。筆者認為不信者對基督教的入門最好從認識上帝的屬性談起, 我們若不認識上帝是怎樣一位上帝,我們又怎能愛祂和順服祂呢? 上帝給人類的啓示是漸進的,啓示以舊約為始而潛移默化地進入到新約,因此, 或許我們可以籠統說地説「舊約比新約更容易了解」。而這説法與我們一搬的「先讀新約,後讀舊約」的想法不同。奧古斯丁説得對,「新約隱藏在舊約;舊約顕露于新約。」所以不要有「新約更適合新朋友」的錯誤觀念。我認為無論新約或舊約都同樣有效地作學習聖經的起步點。聖經也沒有暗示,在學習上,有任何層次先後的觀念。 其實整本舊約都是關注到神的屬性, 包括我們不願意接受的「上帝的震怒」的屬性,但我們因怕「嚇跑新人」而迴避不談。帶領人的責任就是忠心分解聖言。在聚會中,有時基督徒是有可能會冒犯新人的。例如有一次查經聚會中,一位姊妹帶了一個新朋友來訪。當天晚上帶領的弟兄講到福音書中耶穌所教訓的「要背負自己的十字架。」那位新朋友事後非常生氣,向帶她來的那位姊妹發牢騷,「我生活中已經有太多麻煩了, 還要來到你們的團契聽到這些另人失望的訊息, 我以後不來了。」帶新朋友來的姊妹也非常不高興, 認為帶領的弟兄對新朋友缺乏敏感性; 聖經的確是會冒犯人的。但葛培禮牧師講得好,「如果冐犯不能避免,那就讓上帝的話去冐犯人吧,但切勿不要因我們的態度冐犯了別人。」 嚴格來說, 未得救的人是不會, 也不可能會明白聖經的,所以他們聽不懂聖經是正常的。但聖靈上帝有時會隨己意給人恩典,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從出埈及到西乃山」 vs. 「從復活到聖灵降臨」

By Tin-chee Lo (盧天赐); May 6, 2021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israel-at-mount-sinai/ 最近我讀到上面的那篇文章,其上沒有標上作者的名字,我推測是 R.C. Sproul (斯鮑爾) 所寫的。我把此文章的頭一段意思寫成中文,如下: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后五十天,上帝將他們帶到西奈,與他們立約,並將祂的律法交給了祂的子民。 重要的是要在逾越節 (離開埈及的那一天) 後第五十天就是日後所設立的五旬節的盛宴。這裡我們看到新約與舊約的一個對比。就是: 基督死後 (耶穌是在逾越節被釘十字架) 五十天就是五旬節, 聖靈傾倒在使徒和門徒身上。 在此我们看到古希伯來人被羔羊的血所救贖的事实,成為基督寶血救贖人類的預表。然而,正是就在那一個五旬,上帝製定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律法,特別是十誡。 今天的基督徒被上帝羔羊的血所救,就得到了基督的聖靈,使他們有能力遵守法律。」 我以前沒有想過上帝頒布十誡給摩西是在以色列人出埈及后第五十天, 並且那天正是日後律法所指的五旬節 (Pentecost)。我對這資料感到新鮮。我開始查考聖經,但卻找不到這資料。突然我依稀想起巳故的滕近輝牧師多年前在紐約靈命進修會也提過類似的事。花些功夫後我找到了。他寫道: 「主耶穌升天前,吩咐門徒要在耶路撒冷等候所應許的聖靈。他們就等候禱告了十天之久。為什麼九天不夠,要等到十天?第十天是五旬節,聖靈就降臨。為什麼到五旬節聖靈才降臨?當時在以色列人的觀念中,五旬節是神把律法賜給他們。現在神揀選這個時候,乃是充分證明聖靈代替了律法。我們不再在律法之下,乃是在賜生命之聖靈的恩典之下。神是藉著聖靈而給我們恩典。《啟示錄中的生命與事奉》 我堅信聖經無誤,也不能誤。但屬靈偉人是會有錯的。既然聖經沒有講,我大有理由忽略他們對此事的看法。但從另一觀點來看,我若不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就永遠看得不遠。所以我先接受他們的看法,然後再作更深的考證。 儘管「五十天」的屬靈意義是否絕對,然而「何時到達西乃山」却是一個合理的問題。 Google 幫助我找到 (至少) 下面的一節聖經作根據: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以後、滿了三個月的那一天、就來到西乃的曠野。(出埃及記19:1)」 可是一搬对「滿了三個月」的領會是 30 乘 3, 即 90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上帝揀選的恩典

By 盧天賜 (T.C. Lo); April 22, 2021 在熱心傳福音的人們中, 有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寓道故事:「失落的人類被視為是無法游泳的溺水者。 他經過數次的浮浮沉沉掙扎,知道如果他再次沈下去,他便會溺死。 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上帝丟給他一個救生圈。 仁慈的上帝真的拋出了救生索,索端係着一個救生圈, 並且精確地扔到溺者伸手所及的邊緣。 該溺者惟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抓住這個救生圈。 只要他決定抓住救生圈,上帝就會把他拖上岸, 他就得救了。但如果他拒絕救生圈,他肯定會滅亡。」 這故事説出神極大的作為和恩典 (99.99%), 而人只付出微不足道 (0.01%) 的努力, 就可獲得救恩。而且也論到人的自由意志和責任,非常精闢。故事雖動人,也似乎很另人信服, 但它卻不附合聖經的教導,問題出于那微不足道的人的努力。現在讓我們先看看聖經怎樣説。讓我從 <以弗所書>選兩節經文: • 「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 (2:5)」 •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 神所賜的.(2:8)」 這兩處的經文告訴我們: 我們生下來有原罪, 所以我們都是罪人。聖經也説, 罪的工價乃是死, 所以天然人在屬靈上是死人,是死在罪惡過犯當中。既是死人,就絶不會, 也更不可能, 愛慕和明白屬靈的事。因此,神對祂的選民 (被神揀選的人) 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先把他從死裏救活过來, 這就是所谓「重生」,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 Leave a comment

禱告的信心

By 盧天賜; March 24, 2021 希伯來書(11:1)寫道,「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這是大多數基督徒都熟悉的金句。 但讓我感到困惑的是,我似乎了解,但實際上我並不完全了解。最近我有機會再次仔細思想這節經文。 經節的第一部:「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 我們「所望之事」是什麼? 在我們的一搬禱告中,我們祈求疾病得醫治,工作得隱定,疫情早日結束等。但在我們的禱告經驗中,並不是每次都有求必應,因此我們可以斷言,這些都不是這節經文所指的「實底。」 但隨後的經文所給出的文字和例子並未提及到這些需要解決的切身問題。它所暗示的乃是上帝的應許,屬性,和作為。 這些例子的模式是:「某人」因著相信「上帝的某種屬性」便作出「某些事來」。例: (V. 3) 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 神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 意思是:「我們」因著相信「上帝是創造主,並且他的話是帶著能力」,便讓我們「知道宇宙是從祂而來」。 (V. 8) 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裡去。 意思是:「亞伯拉罕」因著相信「上帝是信實守約的神」, 便「遵命出去, 雖不知詳情」。 所以當我們把「所望之事」放在「上帝的某種屬性」時, 它就是「實底」了。如: • 我們盼望復活得榮耀 • 我們盼望基督的再臨 • 我們盼望聖徒的被提 • 我們盼望那新天新地 這一切都是所望之事的實底。為什麼是實底?因爲這些都是實實在在不會改變的東西。 因此,當我們談論「信心」之前,我們必須首先確定無疑地「相信」神的應許,和神的屬性。 這是非常奇妙的,就是我們對一些東西先要有「相信」,才能開始談到「信心」的問題。 經節的第二部分:「信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未見之事」是指甚麼東西呢? 隨後給出的文字和示例並不涉及我們職業的未知未來,也不涉及我們那浮動的投資和銀行帳戶,而是涉及那從上帝那看不見之手所成就的穩固東西,例如: • 通過基督十架赦免之恩是看不見的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 Leave a comment

嬰孩耶穌就是那房角石 (The Cornerstone of Christmas)

By Tin-chee (TC) Lo (盧天赐); December 22, 2020 匠 人 所 棄 的 石 頭 、 已 作 了 房 角 的 頭 塊 石 頭 (The stone the builders rejected has become the cornerstone) (1 Peter 2:7) 就建築而言,房角石在傳統上是第一塊基石,而其他所有石材的安置都是以它為參照點。 房角石標記著房屋的正確地理位置和方向,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The False Theology of “Strict Father and Kind Son (“嚴父慈子” 的錯誤神學)

by: T.C. Lo 盧天賜 (November 4, 2020) The entire Bible contains 66 books, of which the Old Testament has 39 books and the New Testament 27 books. An arithmetic acrostic “3×9=27” may be helpful for us to remember these two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When Sinner Came to His Senses

By T.C. Lo; October 12, 2020; revised June 29, 2021 The fifteenth chapter of Gospel Luke (vv. 11-32) records a parable told by Jesus entitled, “the two sons“. 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s in this parable: the father, the younger so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Theology | Leave a comment

「信心與行為」的再思

By Tin-chee Lo (盧天赐); September 24, 2020 每當查考雅各書2:14-26時,聖經學生都很自然地發出一個問題:保羅的「因信稱義」與雅各的「因行為稱義」有矛盾嗎? 聖經老師給了一個簡單且正碓的答案: 「聖經當然沒有矛盾,雅各是指 “真信心是用好行為去證明其真實性。」 我們是否就停在這裡呢?有沒有一個更透徹的理解? 我想我們是可以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的。 當我們查考或默想聖經時,對某些詞彙的意義, 要獲得充分的了解是很大的問題。十三世紀的神學家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遇到同樣的挑戰。當他在穆斯林相對主義者面前捍衛基督教時,他意識到語言的三種用法的區分是很重要 (Ref. 1)。 單義的 (Univocal) 「這幅油畫是好作品」和「這本書是一本好書」。這裡兩句話中的「好」字是單義的,因為它們的含義是相同,都是具有單一的意思, 就是描述一種藝術與文學的美好的品質。 異義的 (Equivocal) 「這篇道講得好」和「我的小狗是好狗」。前者是指這篇道「清晰, 正統, 切題」。後者是指「小狗聼話, 可愛, 清潔」。同一個「好」字,意思完全不同。還有一個例子:中文的「愛」字 或 英文的「love」是屬於「異義」的, 因為用同一個字來表達四種不同的愛是會產生混亂的。但希臘文可解決這個問題, 它把這個異義詞轉變成四個希臘的單義字以作區別: • Storge—保護的愛,如描述父母的愛。 • Phileo—兄弟般的愛。 熱愛友誼。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人的感覺是了解神的旨意的根據嗎?

By T.C. Lo (盧天賜); September 11, 2020 這是保羅在第三次宣教之旅 (Acts 18:22 to Acts 21:19) 的回程中所發生的事。 保羅在米利都向從以弗所下來的众長老説了這句話: Acts 20:22「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原文作心被捆綁〕不知道在那裡要遇見甚麼事。」 「心甚迫切」英文是「compelled by the Spirit」。透過聖靈的催逼,保羅雖然深知捆綁在眼前,他仍決定「往耶路撒冷去」, 可見保羅並沒有不順服聖靈的旨意。「催逼 (compelled)」是指神的明顕旨意,不用人去推測。這種清晰的聖靈感動,在保羅的事工中常出現這種情況。參考「馬其頓的異象」(16:6–10)。 聖靈的旨意,往往不是單向一人啓示,乃是多方多次地表明,以作明顕的見證。整個福音的啓示是如此,甚至整本聖經的啓示也是如此 (Hebrew 1:1)。 Acts 20: (v. 23) 但知道聖靈在各城裡向我指證、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 (v. 24) 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 神恩惠的福音。 這兩節經文更肯定保羅是明知大難當頭,仍堅持聖靈的指引,決定往聖路撒冷去。我們在這裡看出保羅那種願意犧牲的順服。「在各城裡向我指證」。説明不只一次,不只一個地方,聖靈都明確多方多次指出「捆鎖與患難」是在耶京等待著保羅。 Acts 21: (v. 11) 「到了我們這裡、就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裡。」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The Tender Touch of Jesus—a theological evaluation on a Jesus’ miracle

By Tin-chee Lo; July 5, 2020 Introduction 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basic redemptive truths through a miracle performed by Jesus, including regeneration, sanctification, and glorification.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is article, we deal with a thorny questio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Philosophy/Religion | Leave a comment

如果這人是基督徒,我就絕不要成為基督徒

By T.C. Lo (盧天賜); June 19, 2020 幾年前,我有機會與清華大學的一位學者分享福音。 在談論結束前,他對一些他所認識的基督徒作出了非常尖锐的評論, 説:「如果這個人是基督徒,我就不想成為基督徒了。」 我猜想他一定與某基督徒發生過一些另他傷心的不幸經歷。 這個經歷使他不單對這位基督徒,乃是對整個基督教作出了一項非常嚴厲的評估。我也不能不承認這是一項非常合理的起訴,特別對我而言, 因為我堅信一個人的得救,完全是上帝超自然的作為,那麼為何這位基督徒的行為沒有表現出超自然的轉變呢? 最近,我在查經班中,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使我想起有人曾經如此說:「沒有新聞是新的新聞;所有新聞只不過是舊新聞發生在新的人群中。」不為人所察覺的是,這個説法實際上是迴響了三千年前所羅門在所觀察到的並記錄在聖經中的事實,就是:「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1:9)。」 但是我必須說,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像你和我這樣的普通人,這個問題也困擾著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印度革命家和國父甘地 (Mahatma Gandhi) 喜歡閱讀耶穌的《登山寶訓》。 但論到基督教,他説, :「我喜歡他們的基督,但我不喜歡他們的基督徒。」曾杜撰「上帝已死」一詞的激烈無神論者德國哲學家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曾經如此說過:「如果基督徒看起來有多一㸃的救贖樣子,我就會相信他們的救贖主。」看來,基督徒的行為成為很多人的絆腳石—事實也是如此。 在反映人們對基督徒的批評時,我不得不提出幾點供他們參考: 我不是在這裡為基督徒辯護。 我在這裡乃是捍衛基督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這也是我事奉的重點。在基督教中,聲稱你有信心, 不一定代表你真正擁有信心。所有基督徒都會有一天在基督的審判枱前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辯護。 在知道人心肺腑的耶穌看來,有些我們以為他是基督徒,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耶穌在馬太福音對這些所謂「基督徒」說「不是每個對我說 ‘主啊,主啊’ 的人都能進入天堂,只有那些遵行我父的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聖經豈不是説「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嗎?現在為甚麽耶穌説祂不認識那些「求告主名的人呢?」問題是他們口裏雖然承認,但心裏卻沒有相信, 所以這等人是沒有得救的 (羅10:9)。對於此等人, 不論是舊約時代的人或新約時代的人,神都毫不保留地譴責他們,說:「因為這子民只用言語來親近我,用嘴唇尊崇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對我的敬畏,只是遵從傳統的吩咐。」(太15:8) & (賽29:13)尤有甚者,今天還有人,比遵從傳統(即靠功德稱義,不是因信稱義,不靠恩典稱義) 更甚,就是以福音牟利。他們的事奉, 人看起來很熱心,很有成就,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History, Life | Leave a comment

基督徒在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挑戰

By Tin-chee (TC) Lo, 盧天賜 序言 不管你接受與否,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多元的,反基督教的社會中,敏感的事物浮出水面,  這使傳福音非常困難。 如果我們一不小心,我們很容易在各方面成為別人的敵人。然而,二千多年來的教會,豈非遭遇到同樣的敵視嗎? 但福音和耶穌基督的教會卻站立不移。今天: •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只要你不聲稱真理是具排他性的,你就可以安全無事。 • 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只要你不聲稱聖經是道德最高的框架,就可以安居樂業。 • 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只要你不把耶穌帶入對話之內,你什麼都可以說。 否則,友誼可以迅速失去, 甚至朋友都可變成敵人。 • 從精神生活的角度來看,即使你想表達一些靈性觀念,東方精神 (Eastern spirituality) 可以獲得豁免權,但西方精神將面臨徹底的批評。 偏執是明顕的。 • 從言論自由的角度來看,記者可以自由進入任何基督教教堂並公開嘲笑基督教,但他們卻不敢輕視穆斯林。 •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學術精神是「進化論」與「智能設計 (intelligence design)」雙管齊下,讓學生用他們的獨立思想去決定誰是誰非。但現今卻用立法的方策去禁止教導「有創造者」的假说 (hypothesis)。 這正是當今社會的心態和氣氛。 但是我們應該基於真理而不是基於時代的情緒來判斷基督教的福音和真理。 人的心情可以隨時產生變化。 但真理卻不能。 廿一世紀的基督徒正在面臨許多挑戰,僅舉三例説明之: 第一個挑戰是「普救論 (Universalism)」 耶穌將所有律法和先知總結為一條最大的誡命: •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Philosophy/Religion | Leave a comment

The Meaning of Faith (2nd edition)

By TC Lo 盧天賜 Original Chinese Edition (中文版 ):  https://hocl.org/blogs/tincheelo/?p=73 How do we make sense out of Hebrews 11:1? Many years ago, I came across a church brother who sincerely loved the Lord very much. He gave a rather esoteric definitio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 Leave a comment

“Where is God?” in the midst of Covid-19

By TC Lo (盧天賜); May 8, 2020 A long paper written by a group of psychologists and 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starts with the following opening statement: “The 2019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epidemic i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 Leave a comment

我們是如何得救 (How can we be saved)?

[Summary in English at the end]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April 17, 2020 在熱心傳福音的人們中有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寓道故事:「失落的人類被視為是無法游泳的溺水者。 他經過數次的浮浮沉沉掙扎,知道如果他再次沈下去,他便會溺死。 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上帝丟給他一個救生圈。 仁慈的上帝真的拋出了救生索,索端係着一個救生圈, 並且精確地扔到溺者伸手所及的邊緣。 該溺者惟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抓住這個救生圈。 只要他決定抓住救生圈,上帝就會把他拖上岸, 他就得救了。但如果他拒絕救生圈,他肯定會滅亡。」 這故事説出神極大的作為和恩典 (99.99%), 而人只付出微不足道 (0.01%) 的努力, 就可獲得救恩。而且也論到人的自由意志和責任,非常精闢。故事雖動人,也似乎很另人信服, 但它不附合聖經的教導,問題出于那 0.01%人的努力。現正讓我們先看看聖經怎樣説。在此只選兩節 (See Appendix): • 「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以弗所書2:5)」 •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 神所賜的.(以弗所書2:8)」 這兩處的經文告訴我們: 我們生下來有原罪 (original sin), 所以我們都是罪人。聖經也説,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耶穌知道衪自己是誰 (Christological self-understanding)

(English edition at the end) By T.C. Lo (盧天賜); April 10, 2020 (Good Friday) 在這受難節和復活節期間,我們必需問:「耶穌究竟是誰?」這個問題是每個基督徒都要正視的。反對基督教的人仕或無神論者也盡其攻擊的能事去回應這個問題, 他們經過「研究」後説,耶穌只是一個道德家,是猶太拉比 (老師), 是聖賢, 是偶像破壞者, 是烏合之眾的煽動人, 或是甚麼都可以只要祂不是神。不管我們的答案如何,如果我們的答案與耶穌的自我意識 (self-consciousness) 不同,都是不正確的答案。耶穌一早就知道這個問題的關鍵性,所以他問十二門個徒説:「人說我人子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裡的一位。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兒子。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約翰福音16:13-17)」 耶穌與穆罕默德 (Mohammed) 之不同不僅在生活行為上, 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自己被呼召的意義是否明白。當穆罕默德宣稱他獲得屬靈啟示後, 他甚感困惑, 不知意義何在。他需要別人告訴他這是神的聲音。但耶穌明確知道衪是誰並知道衪從那裏來。以下是, 根据聖經, 耶穌對自已的地位有明確認識 (self-understanding) 的證據 (Ref. 1): (1) 耶穌以 “人子” 自稱 這名稱衪應用在自己身上在四福音中出現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Can Forgiving Seven Times Be Sufficient? A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By Tin-chee Lo (TC); March 17, 2020 Forgiveness is a virtue in Jewish culture. Rabbi teaches you to forgive those who offend you up to three times. Peter was a Jew, and he certainly knew this. One day, he cam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A Missing Day, Was It Possible?

By T.C. Lo; March 10, 2020 I love tackling Bible difficulties. But there is one that really befuddles my mind. It is recorded in the Book of Joshua chapter 10. The text reads: 「On the day the Lord gave the Amorite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History | Leave a comment

聖經難題:「少了一日」, 可能嗎?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March 7, 2020 在聖經的救贖史中, 有以下的記載:「12當耶和華將亞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的日子、約書亞就禱告耶和華、在以色列人眼前說、日頭阿、你要停在基遍.月亮阿、你要止在亞雅崙谷。13於是日頭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國民向敵人報仇.這事豈不是寫在雅煞珥書上麼.日頭在天當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約有一日之久。14在這日以前、這日以後、耶和華聽人的禱告、沒有像這日的.是因耶和華為以色列爭戰。」(書10:12-14) 對一位科學家和工程師來説, 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在人類歷史中,真的有「日頭停留、月亮止住」的事件發生過嗎?我堅信科學與聖經毫無衝突。伽利略曾説: 「神給人類两本書, 一本是《聖經》, 另一本是《大自然》。」如果兩本書都是出于一個源頭,他們是一定不會矛盾的。如果有矛盾的地方, 一定是解經有誤,或是科學理論不正確。科學之存在乃基于自然律的存在。有自然律就必定有一位自然律的賜予者。所以科學源于上帝。在這個引言之下,我們如何去理解這段經文? 從眾解經書中,筆者歸納成三個解釋此經段的的可能性。但沒有一個解釋能有很強的説服力。那麼,在堅守「聖經絶無錯誤 (Bible inerrancy)」和「聖經不能有誤 (Bible infallibility)」的大前提下,那麼我們如何去處理這段經文呢?首先我們從現有的解釋去比較它們所能提供的「解釋能力(explanation power)」,看看那一個比較強。 第一個解釋是:太陽和月亮真的停止了它們的正常軌跡。 第二個解釋是:約書亞的禱告是用當時迦南人的占星術的術語説出來。 第三個解釋是:這禱告是詩意的描述。 第二個解釋是不可能。因為約書亞從起初 (過紅海,探察迦南地) 直至進入迦南 (過約旦河,攻打耶和哥和别的戰役), 都是一致地效忠耶和華。也是因為他的忠心被摩西選為接班人。所以他不可能會用異教徒的方法禱告。 第三個解釋也有可能性,聖經的確有很多地方是以詩歌體裁去表達。特別是經文中提到「雅煞珥書 (book of Jashar)」, 它是一本希伯來聖經提到的一本「偽經(apocryphal book)」, 是以史詩 (epic) 形式寫成。詩歌中出現的這一件事, 是被解釋為對長期戰鬥的詩意描述。Jashar 在聖經中出現兩次,另一處是在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History | Leave a comment

那一段經文適用于聖餐禮拜?

By T.C. Lo (盧天賜); February 21. 2020 基督教的聖餐禮拜是以頌讀經文為開始。最常讀的經文是哥林多前書第11章。但這不是唯一可用到的經文。除哥林多前書外,還有路加福音第22章,這也是非常普遍的。此外,馬太, 馬可和約翰福音書都有與聖餐相關的經文。偶然也有牧師採用出埈及記所記載的第一次逾越節的經文 (出12:1-11)。但如果我問, 「在這許多的經文中,那一段是比較更適合于聖餐呢?」那麼我們就要作一些比較,幫助我們在這課題上有更多認識。首先我們以哥林多前書的經典式本文 (classical text) 先作思考。 哥林多前書 (11:23-29) 23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 For I received from the Lord what I also passed on to you: The Lord Jesus, on the night he was betrayed, took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在患難中的平安 (Peace in the Midst of Tribulation)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2019 聖誕節)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在人類近代史中的一個黑暗時刻,出現了一個傑出的聖誕節故事。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巳開始席捲歐陸,毀滅和殘骸處處可見,死亡的氣味充滿大地。就在這黑暗的衝突中, 來了一個「聖誕節停戰 (Christmas Truce)」的故事。那年是1914, 就是家父出生的那一年。 戰爭爆發後只幾個月,西歐的陣線巳變成了可悲的一幕。但友敵雙方卻同意在聖誕節前夕和聖誕節那一天停止戰爭,好似是給仕兵們吐一口氣。 爆炸的聲音停止了,槍聲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聖誕頌歌。英軍法軍在這邊唱;德軍在另一邊高歌,一唱一和,友敵不分,肅靜的夜晚被聖誕頌歌所充滿。 到了早晨,雙方的仕兵走出自巳戰壕的迷宮,進入巳燒焦的無人地帶。仕兵們不分彼此,互相分享家庭照片,互相交換禮物:香煙,香口膠,甚至袋中的口糧。幾個鐘頭前他們是死敵,現在居然是朋友。突然間,有一名德軍,從戰壕中拿出一個英式足球,戰塲立即變成球塲。死寂的焦土成為熱鬧的遊樂場所。這個事件成為「倫敦時報 」的熱門新聞。 人類是多麼渴望和平。可惜地上的平安是多麼的短暫。但上帝在基督𥚃所賜的平安,是永恆的。不但是指將來的永世, 乃是甚至今天。 以賽亞書第九章寫道: (v. 6)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v. 7) 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 這個預言在二千年前的第一個聖誕節應驗了。耶穌在約翰福音書第十四章説: (v. 27)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基督徒的最大的平安是 (1) 在患難中的平安,知道主與我們同在,並在困難中加力。(2) 赦罪的平安。 我們因信基督, 就不再被定罪了。 約翰福音第三章寫道: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History, Life | Leave a comment

The Meaning of “Nakedness” in Genesis

By T.C. Lo; November 16, 2018 Inasmuch as original sin is a mystery (Ref. 1),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record in Genesis (3 : 6-7) is easy to understand. God gave our First Ancestors one and only “restriction” which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創世記中的「赤身露體」

By Tin-chee (TC) Lo (盧天賜); November 15, 2019 盡管原罪是一個奧秘 (Ref. 1),創世記第三章 (3: 6-7) 的字面記載也算是容易明白的。上帝賜給始祖一條「唯一的禁令」,就是:「不可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後來他們卻受魔鬼的引誘而被屈服了。 (V. 6) 於是女人 (夏娃) 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喫了.又給他丈夫 (亞當)、他丈夫也喫了。 (V. 7) 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纔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 這兩節經文表面看來好像沒有多大的問題,但經過進深的思考後, 發現它們並非沒有難明之處。問題在于對「赤身露體」的領會。 第一種領會是:亞當與夏娃在犯罪之前真的是赤身露體,但是他們卻不知道,直至犯罪之後才知道自己原是裸體的。 另一種領會是:亞當與夏娃在犯罪前並不是真的赤身露體,只是犯罪後才改變成赤身露體,而自己察覺到這樣的改變。 筆者認為第一種説法不太可能。如果他們連自己有沒有赤身露體—那麼簡單的事—都不知道,他們又怎能有足夠的智力去理解神給他們的禁令呢?他們又如何能夠與神自如地進行有意義的交談呢?一個照著神的形象受造的「有靈的活人」不可能在智能上有如此大的缺欠。 第二種説法的可能性較大,因為聖經中一次又一次地論到人在永恆狀態 (eternal state)中是有某一種遮蓋身體的東西的,但在人犯罪之後,便發覺那一種「特殊的遮體物」不見了。始祖在未犯罪前是可以被視為處于這「永恆狀態」的。現在考慮數處經文: (v. 11)「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 (v. 12) 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太22:11-12) 這裡的「禮服」是代表基督的義,是用來遮羞的榮美「衣服」。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 神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 (beautifully dresse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The Eagle Has Landed (中文版在後)

Reflection by T.C. Lo on the 50th year anniversary for the first man to walk on the moon I have never forgotten the very day fifty years ago. Astronaut Neil Armstrong spoke the phrase “The Eagle Has Landed” to announc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History | Leave a comment

儒家思想 vs. 聖經

By Tin-chee Lo (盧天賜);July 7, 2019 中國人的意識形態受儒家思想主導了數千年之久。甚麼是儒家思想?這是個很复杂的問題。讓我簡單地把它定義為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總和 (Ref. 1)。本文聚焦在三位聖人(sages) 對 「人性 (human nature) 」的看法。 孔子 從 <論語> 我們得知至聖孔子 (551-479 B.C.) 是一個不斷關注個人紀律的人。他認為仁,義,禮,智,信,等是能透過實踐而培養出來的美德。他周遊列國,向君王提供服務,揚言只需三至五年的時間,便能改善社會秩序和政治和諧。孔子並沒有缺乏自信,然而,對他十分失望的是,沒有一個地方君主接納他作參謀的官職。 孟子 孔子死後約一百年,另一位聖人出現。他名孟子 (372-289 B.C.) ,後被稱為亞聖。他是 <論語> 編纂者之一,是孔子思想的得意門生。他鑽研老師的寫作,他所得出的結論是:孔子畢竟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並相信人類的行為是具有可塑性的。人一生下來便傾向于美善,所以當你看到一位甚至自己不認識的小孩童快要掉下井時,你便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焦慮,這種惻隠之心從何而來?孟子同意孔子的説法,説是從人良善的天性而來。孔子和孟子均深信,只要我們能消除社會腐敗的力量,藉著滋養人們本身固有的美德,社會的紊亂和政治的畸形,便會被消除而人類便能達到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所以孟子和孔子思想基本上是一様。孟子可説是孔子思想的的解釋者。 荀子 幾個世代之後,另一位聖人出現,他名荀子 (310-237 B.C.),他看到周朝的統一力量正在削弱,社會秩序搖搖欲墬,慢慢進入史家所稱的「戰國時期」。因此,荀子觀察到,「人之初,性本惡」。他認為孔子和孟子都搞錯了。這種人性的天然傾向,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曝露了人的私慾與貪婪,人與人的敬重和順服都消失了。但為什麼當我們看到小孩爬到井邊時,我們還感覺到一陣同情和不安呢?荀子的解釋是:因為我們救這小孩不會使我們個人的利益受虧損;如果我們知道因這孩子的掉落會帶給我們一些好處,恐怕我們會給這個孩童一個猛推。另一個問題是,既然人的天性是邪惡,為什麼我們也常常看到一些人做出一些善意的行為? 荀子說,這些善行非出于本性,乃是因為有很多有思想的聖人,他們看到社會的弊端,便聚集在一起,設定一些法律和制度以減緩由人性而產生的破壞,然後再用教導,律己和哲學思想去改造人性。盡管荀子與孔孟對人性的出發點截然不同,三位聖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人都具有一種道德能力去改善自己的個性和環境,所以荀子也自稱為孔夫子的忠實弟子。總體而言,三位聖人的「人性論」都是「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 聖經 荀子的「性惡論」是最靠近聖經對人本質問題的诊断。聖經的啓示是:自罪進入人類後 (至於罪如何能進入人類,這是另一個大問題,我們在此不談),人類便從此具在罪性,這罪性在基督教神學中,被稱之為 「原罪 (Original Sin)」; 原罪是人類固有的墮落狀態。因此,我們不是因為犯了罪,所以成為罪人;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Philosophy/Religion | Leave a comment

神的主權與人的責任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May 30, 2019 甚麼是「神的主權 (The Sovereignty of God)」 「神的主權」又稱「神的全權」。「全」是指全部的範圍 (scope),「權」是指至高無上的權柄。全權是神的屬性之一,指受造界中每一件事物神有至高無上的權柄和地位。千萬光年以外的一粒原子都在神掌控之下 (Ref. 1) ;天上的麻雀祂都看顧;我們的頭髮祂都數過, 每一個意外,苦難,天災人禍, 都在神的掌控中。。神的全權是一個不證自明的常識,因為如果神沒有至高無上的權柄,祂就不是神。盡管常識能使我們了解這一㸃,更重要的是聖經有許許多多的經節支持這個教義: • 聖經第一章第一節,開宗明義地指出, 「起初 神創造天地」。「起初」指宇宙的存在是有個開始的,不是亞里士多得的「無始無終」說。神的創造是從無變有,祂的創造是絶不依賴在祂以外的任何東西。神在創造上是至高無上的。 • 從詩人在詩篇中的讚嘆,我們看到他們多次對神的主權認同:「耶和華本為大,祂是大王–超乎萬神之上(Ps 95:3)。」又多次說,「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衪坐著為王 (Ps 9:7)」。我們的領會是「王」和「主」都是高尙的地位。神不但有榮耀的地位,祂有無與倫比的權柄 (c.f. 英國女皇僅有地位但沒有權柄) 。 • 地上的國權是耶和華的.他是管理萬國的。世上沒有一個執政掌權者不在神的命定之内,他們都是受制于神。(Ps 22:28; Ps 2) • 到了新約,保羅用修詞學的方式的問法去讓讀者自己回答:「有誰能抗拒衪的旨意?」(Rm 9:19) • 保羅論到為我們預備基業的神是「那位隨己意行作萬事的」神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饒恕七十個七次」的神學反思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February 9, 2019 經文:馬太福音18:21-35 21 那 時 , 彼 得 進 前 來 , 對 耶 穌 說 : 主 阿 , 我 弟 兄 得 罪 我 , 我 當 饒 恕 他 幾 次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在第一個聖誕節早晨,那睡在馬槽裡的嬰孩是誰?

By Tin-chee Lo; December 24, 2018 本文以一個問題作題目,但我想讀者都知道其答案:那位嬰兒就是耶穌。但我們如何肯定這個答案呢?簡言之,這答案是從新約聖經—特別是四福音書—找出來的。現在,題目中的問題就產生了另外一個更基本性的問題:四福音書可靠嗎? 福音書的作者 嚴格而言, 四福音是匿名作品,因為在正文 (text) 中無明確聲明。但初期教會的統一證詞都同意下列的說法 (Ref. 1) 。 稅吏馬太,又名利未,是馬太福音的作者。馬太寫作的對象是猶太人。馬太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所以他是耶穌生平的直接目擊證人。重點在説明耶穌是王。 馬可,又稱為「馬可的約翰」是彼得的同伴。馬可不是十二使徒之一。馬可從彼得支取資料寫了馬可福音,強調耶穌是奴僕。彼得是十二門徒之一,所以馬可是耶穌生平的間接目擊證人。 路加不是十二使徒之一,但他是保羅的要好朋友,保羅稱他為「心愛的醫生」。而保羅是親眼在大馬色看見過復活的耶穌的那一位特殊見證人。路加從馬可身上支取資料寫路加福音。路加又從保羅身上支取資料寫使徒行傳。所以路加是耶穌生平的間接目擊證人。 約翰是十二使徒之一。他親自從耶穌身上和聖靈的特別啟示中獨立地獲得資料,寫了約翰福音和啓示録。當然,馬太,馬可,路得所知道的,約翰並非一無所知。因此約翰是耶穌生平的直接目擊證人。約翰福音重㸃不放在耶穌的生平,它與傳記式的「對觀福音—太,可,路」不同。它似乎有一種非常不同的語言風格。其中,記載耶穌使用不同的術語和長篇講道來表達祂自己的神性,即更「高的基督論 (high Christology)」。約翰記載:耶穌更直接地,更明顯地聲稱自己與父神同在; 自己就是上帝;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隨了聖經的內證外,還有早期教會的教父,如聖愛任紐 (Saint Irenaeus) 等, 都一致確認上述四人是福音書的作者。猶太歷史家約瑟夫 (Josephus) 都肯定此說法。所以,四福音是直接和間接的「目擊證人」的記錄,因此其資料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是無可置疑的。但是,獲得正確資料是一回事,寫下來的正確度又是另一回事。史學家均認為:事件的發生與其書面的記錄之間的時差越短,越不可能有神話傳說或錯誤的介入。 我們現在就要探討四福音書的寫作年日。 但我順便提一下:有人認為頭三本福音書是耶穌死後數百年,由一些虛構作家借用馬太,馬可,路加的名義寫下來的。但神學家 Craig L. Bromberg 認為這是極不可能。試想一想:馬可和路加被視為不夠資格,因他們不在十二門徒之圈子內,而馬太曾是被人憎恨的稅吏,是一位臭名昭著的人物。如果你要把一些人物當作福音書的作者,人之常情是會把一些著名的模範人物放進去。與富幻想的偽經福音書 (Apocryphal Gospels) 的作者對照, 他們選用腓力, 馬利亞,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History | Leave a comment

個人傳福音的喜樂

By Tin-chee Lo; August 31,2018 我們每天起床,吃早餐,開車上班下班等等。這是正常的生活,這是必須每天都做的活動,應該是沒有很大的額外壓力。這些活動的總和,我們稱之為 「生活方式」。至於我們甚麼時候起床,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早餐,開什麼汽車,走哪條路等等,因人而異,沒有對錯,我們稱之為「生活形態」。 現在我們停下來想想:如果我們能把傳福音的使命納入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態中,這豈不是更好嗎? 這是一個心態的改變。這種心態使「個人佈道」從「任務」或「方法」或「節目」中釋放出來。 既然傳福音是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態的一部分,它就不再被視為是一項任務 (雖然從 「服從主」的意識上,它仍然是任務), 使我們對 「贏得靈魂」的「成就感」壓力將大大減少。除了減輕壓力外,這種個人的傳福音心態有很多好處: 首先, 這種傳福音的心態是符合聖經的: 聖經教導我們要「得人如得魚」一樣。如果你不是專業的漁夫,你就沒有由經濟而來的壓力。傳福音的漁夫是「業餘的」漁夫;是「消遣性」的漁夫。獲得得少魚是由神決定,我們只在其中釣魚並享受湖光山色。耶穌差派七十二個平信徒出去,他們的「隨走隨傳」方式就是一種以福音為重的生活形態。 其次, 福音對象的圈子變得更擴大:凡我們腳蹤能到達之處,都是能被福音影響的範圍。離家不遠的麦当劳快餐店, 出外旅遊時的旅遊巴士,商塲內的美食廣场, 等,都可能成為福音的地㸃。這種以福音納入生活圈子內的傳福音形態是沒有時空限制的。 再者, 這種傳福音形態對我們是更有挑戰性的: 最大的挑戰是「要常作凖備」。因為我們不知道今天會碰到甚麼人,他們會問甚麼問題,他們的處境是怎樣,今天社會上會發生甚麼事, 我们都不能預先知道而作凖備。如果我被邀請去講一篇褔音性講道,我要花幾天時間去預備講章,但在「常作凖備」的大前提下,我的學習不再是為了講道,或是為了帶領查經或教主日學,更不是為了讀神學所要求的作業。看書和寫作完全被更新為一種享受。這豈不是一種喜樂興奮的挑戰嗎? 最後, 這種傳福音模式是更能配合個人恩賜的:神造各式各樣的人, 因此神揀選失落的人進入福音的途徑也不一樣。有人説,世上的人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我在千萬人中的獨特性 (個性,職業,和嗜好) 總會獲得與神同工的機會,使某一類的人得到福音的好處。 這種傳福音心態有下列的特色: 平凡但奇妙—當我們在使徒行傳中看到彼得用一篇道便使五千人信主,也看到使徒保羅的宣教果效使我們佩服。這樣不少人就有這種想法:我若達不到使徒行傳的標準,就乾脆不去傳福音了。我們便把這使命交給教會去辧。教會當然有她的職責,但神卻要在我們生活節奏中呼召我們去拯救靈魂。所以每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我們的日曆,在日用的备忘录中寫下「必做事務」時,想一下福音,你會發現傳福音的機會在極度平凡的生活景色中,是奇妙地存在的。 廣泛的禱告—我一直都以為傳福音的禱告是為失落者的靈魂禱告。其實同樣重要的是求神今天給我機會,賜我適合的時間與環境,還要求智慧,使與人對話時有機智。這樣的禱告不是代替教會的禱告會,乃是兩者互相補足的。 創意的傳達—破冰的對話容易開始;述說個人見證也不難。但兩者都不足夠被視為是「傳福音」。福音是涉及「耶穌是誰? 」,「祂作了甚麼事?」,「祂説了甚麼話?」。在今天「相對主義」盛行,「物質主義」主導的世界觀,「科學能解釋一切」的信念,和曲解和誤解「政教分離」的原義的文化中,只要你一開口試圖回答上述關于耶穌的三個問題時,你很可能馬上拒人于千哩之外,甚至毀了剛剛建立的脆弱友情。本來你要他真正知道的訊息,卻無法進入他的耳中。所以我們應該求神賜智慧,把福音用「不傷感情」的方法表明出來。 有效的個人佈道是善用媒介。這媒介的種類繁多,只能受限于你的個人的創意。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經歷,可供讀者參考。 時事談話—名人自殺 (時裝設計師: Kate Spad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 Leave a comment

Does the Bible Believe in the Annihilation of Life?

By Tin-chee Lo, August 6, 2018 Many people say that the death of a person is like “the snuff of a candle,” suggesting an annihilation of life into nothingness. But the Bible rejects this philosophical viewpoint. Christian believes that aft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人死如燈滅」對嗎?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August 6, 2018 很多人説, 「人死如燈滅」,意即「死」就是一了百了,不再存在。但聖經拒絕這種哲學思想。基督徒相信人死後,身體開始朽壞,但那沒有身體的靈魂繼續無間斷地存在,直至有一天復活,那時帶著復活身體的靈魂將受審判。義人被歡迎到新天新地的世界去,與主永遠同在;惡人被送到火湖那𥚃去,永遠受苦。這是我們對歸宿的宏觀認識。從死亡到復活這段時間,神學家 (Note 1) 稱為「中間狀態 (intermediate state) 」。聖經对「中間狀態」有不同的名詞: 「天堂」, 「樂園」, 「地獄」, 「監獄」, 「陰間」, 但不是「新天新地」和「火湖」。我們從聖經中找不到關乎此狀態的詳細和直接資料,但並非表示我們對此一無所知。我們可以從數處經文中獲得精釆的啓示。 保羅在腓立比書1:23 說:「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 「離世」指肉身的死亡,進入這個「中間狀態。「情願」表示他生前對某事情的嚮往。這事情是甚麼呢?就是「與基督同在」。這裡,我們看到靈魂存在的連續性。保羅認為沒有身體的靈魂是處於一個「好得無比」的狀態。這個「好得無比」就意味著一個有知覺,有意識的存在,而並非一些人所認為的「靈魂昏迷」狀態,直到復活時才醒醒過來。從所有保羅的書信中,得知他是充滿熱情地去認識基督。雖然當他在世時,他巳認識基督並與基督同在,但死後他更能認識祂並與祂有更密切的相交,這就是「好得無比」所暗示的意義。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5:6-8 說:「6 所以我們時常坦然無懼、並且曉得我們住在身內便與主相離。7 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8 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 「在身內」指在世活著的時候。「更願意」表示一種偏好。「離開身體」說明身體缺席的存在的可能性。「與主同住」說明身體死後的靈魂繼續存在並意識到主在他旁邊。「坦然無懼」表明死亡並非一件可怕的事,因為死後仍與主同在並有復活的盼望。 除了保羅外,使徒約翰在啓示錄 6:9-10 作見證說:「9 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為 神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之人的靈魂。10 大聲喊著說、聖潔真實的主阿、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 這些被殺之人的靈魂肯定不會處于睡眠狀態中,因為他們能喊叫出「主阿,要等到幾時呢?」而且他們的正義感並沒有因死亡而消失。 現在我們對「中間狀態」巳有基本認識,但這並不代表其中沒有難題。耶穌在十架上對那悔改的犯人說, 「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路 23:43)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成聖歷程的掙扎與得勝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May 31, 2018 前言 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但這個「得救的信心」,絶不是出於自己、乃是 神所賜的。若這信心是出于自己,它就變成行為了、人就因他的行為有所自誇。福音的重要教義是「唯獨因信稱義」是與我們的「行為」拉不上關係的。因著神賜給我們的信心,基督的義便「歸」到我們身上,父神就「算」我們為義。因著神賜給我們的信心,我們的罪便「歸」到基督身上,父神就「算」基督為罪人,承受罪的工價,死在十字架上。這個雙重的「歸算 (double imputation)」就是福音的核心。 然而,當我們重生得救之後,行為是成聖歷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基督徒得獎賞的根據。但當我們聽從基督,遵守祂的誡命,在教會中努力事奉,以德行為神作見證時,難免不自問,「我是否涉及 ”律法主義” 的范围呢?」當我們想避免落在律法主義當中時,也難免不自問,「我是否變成 ”反律法主義” 者呢?」我們在這兩難之間摇摆不定時,我們應問,「究竟有沒有方法去測驗我們是否在恩典中生活還是在律法主義中生活呢?」我們會從一些聖經人物 (如路加15:11-32; 17:7-10) 的負面和正面的心態去支取一些清晰而可行的原則去引導我們的事奉和生活。我們發現「律法主義」與「反律法主義」原來不是兩件對立的事情,它們乃是同根生的雙胞胎,是魔鬼的謊言為了使信徒跌倒和使基督的榮耀受虧損。「律法主義」與「反律法主義」既是同一根源,醫治的方法也應該是一樣:就是福音。這樣的明白會導致事奉的喜樂和生活的有力和與人與神的關係上的和諧,最終會讓我有更豐盛的生命–更像基督。 耶穌的比喻 現在讓我們看看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至三十二節耶穌所講的一個故事。 11 耶 穌 又 說 : 一 個 人 有 兩 個 兒 子 。 12 小 兒 子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Philosophy/Religion | Leave a comment

從洪水看神的公義和慈愛

By T.C. Lo (盧天賜); January 7, 20118 我有一位好友朋友,他每星期日都上教堂,他這個習慣已經有好幾年了。我問他,「甚麼障礙在你心中使你還不願受洗相信耶穌呢?」他很爽直地告訴我,他無法接受洪水的史實,他認為慈愛的神怎能消滅當時世界上所有的人? 如果基督徒相信聖經是無誤,我就不能相信聖經中的神。這篇文章是特為他而寫,也為與他有相同困難的讀者而寫的。 不錯,讀到洪水的歷史,的確有很多難題:洪水是局部性還是全球性?水從那裡來?方舟夠大嗎?遠方動物如果進去? 等等。科學家和神學家對這些問題都有研究。但當人們讀到創世記第六章和第七章後,下面這些道德上的句語卻是使人在相仰上裹足不前: 「神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凡有血氣的人,鼻孔有氣息的生靈, 他們的盡頭已經來到。神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創6:13) 除滅所有的人? 包㧷小孩和嬰孩? 除滅所有的生物? 這是難以接受。如果你馬上認為聖經中的神是一位橫蠻殘暴的神,不值得我們相信,甚至認為祂根本不可能存在, 那麼你不是第一位,还有不少人和你有一樣的想法。激進派無神論者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保存他對基督教最強烈的攻擊,就是針对聖經和神所命令的「莫测高深的残暴」。他用了許多令人作呕的形容詞列成清單以表達他的觀點。在他的書「上帝的迷思 (God Delusion) 」中, 他寫道: 『舊約聖經的上帝,可被認為是最使人厭惡的小說 (註:他把聖經視為小説) 人物,他是: 妒忌並引以為榮的 (jealous and proud of it); 一個小氣 (petty), 不公義 (unjust), 沒有原諒別人且喜歡控制別人的怪物 (unforgiving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Reasons to believe/Science | Leave a comment

All Truth is God’s Truth

By Tin-chee Lo (盧天赐);November 17,2017 When I first became a Christian, I attended a church deeply influenced by what I then knew as the “Little Flock (小群)”. I was tremendously benefited by those God-fearing brothers and sisters. I grew into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Solomom’s Birth Order : 2nd or 5th?

By T.C. Lo; September 13, 2017 Recently, I was asked the following question and I decided to post my answer here to provoke further discussion. Q: Was Solomon the second son of Bathsheba (拔示巴)? Or her fifth son? What does th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History | Leave a comment

耶穌温柔的觸摸

By Tin-chee (TC) Lo 盧天賜; August 15, 2017 前言 本文透過耶穌所行的一個神蹟,引進一些基要真理的複習,包括重生,成聖,得榮耀等。最後,我們處理一個我常聼到且與中國人切身的難題:「那些生在基督教家庭的人,當然比別人容易相信耶穌。我們中国人和那些生在回教或佛教家庭中的人,信耶穌对他们而言会比較困難,這豈不是神不公平嗎?既然救恩是為世界上所有的人,那麼神為甚麽不給每一個人同等或公平的机会?」 經文 馬可福音8:22-26 記載一個耶穌医治瞎子的历史事實: 「22 他們 (耶穌和祂的門徒) 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 23 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甚麼了。 24 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 25 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 26 耶穌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 瞎子常被視為社會的邊緣人,被人看為無用。但有一些對耶穌有信心的人,卻関心當時其中一個瞎子,把他帶到耶穌面前,求耶穌觸摸他。這一天,因著這些信徒的代求,改變了那瞎子的一生。可見基督徒為別人代禱是何等重要。 耶穌拉著瞎子的手: 這是瞎子一生難忘的經歷。很可能這是他一生第一次被人拖著走路。因著耶穌的手,他不再怕跌倒,也不怕迷路。如果故事在這𥚃結束,他大大可以自感驕傲,説,「我觸摸過耶穌的手呀!」隨後耶穌領他離開人群,甚至離開祂的門徒。這𥚃我們看到耶穌尊重別人的私隱權。今天很多靈恩派的領導人,他們很多時喜歡在大庭廣眾顕示他們醫病的恩賜,最後我们实在不清楚,是人得榮耀?還是神得榮耀?我絶對相信靈恩,但我不是靈恩「派」。 (Ref. 1) 靈恩就是聖灵的恩赐, 聖灵就是基督的灵。主耶穌本身發出來的能力就是靈恩的能力。 第一次觸摸—重生 如果我生病,我會禱告求神藉醫生的手醫治,如必要, 我會服藥。但耶穌的醫治神蹟是即時的,是不用媒介的。在這一次的医治的过程中, 耶穌吐唾沫在瞎子的眼睛上。吐唾沫是會引起人感覺上不舒服的行動,也是在文化上不體面之舉,並且帶有侮辱和鄙視別人的色彩。但我們知道這不是耶穌的動機。隨後,耶穌按手在他身上。這是耶穌对這瞎子第一次溫柔體貼的觸摸。耶穌問他,「你看見了甚麼?」瞎子抬頭望著耶穌説,「我看見人,但他們好像樹。」雖然瞎子尙未看得清楚, 但畢境是個戲劇性的改變。瞎子本來處于一個永無止息的黒暗中,如今他有視覺了,盡管所看到的是喑淡模糊。試想想, 他的眼睛本來是毫無用處,但現在他可以察覺物體的移動和形狀。現在他也不再用手杖了,可以自由行走而沒有危險。這個故事不是比喻,乃是有時間,有空間,有人物在其中的歷史神蹟。然而耶穌對瞎子的醫治的歷史事實,卻有其深層的屬靈意義。 聖經常以肉眼上的失明作為屬靈墮落的隱喻。每一個人一生下來便是屬靈的瞎子,好像有鱗片擋住視缐,沒有屬靈的眼光看到神的國。人無法用自己的意志清除視缐的障礙。我們需要聖靈的觸摸。這個第一次的觸摸就代表重生 (regeneration),重生不是我們的工作,完全是神恩典的作為。這一次,也是只需要這一次,我們在灵裏死在罪惡過犯中的人,馬上活過來,我們的理性被甦醒了,我們靈眼看到真光,我們便馬上有更新过的自由意志和神賜給我们的信心去接受基督,我們便馬上從黑暗的國度遷移到光明的國度。重生與信心在時間上是同時發生的,但在邏輯次序上,重生是在信心之先。一個人若不重生,他就不可能有得救的信心。也不可能有棄暗投明的意志。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Philosophy/Religion, Reasons to believe/Science | Leave a comment

宗教改革運動的神學評估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June 6, 2017 今年 (2017) 是馬路得所啓動的宗教改革運動五百週年紀念。筆者有機會往歐陸一遊,親身感受到教會二千年來教會所行過的歷史軌跡。我們全團共八十人,一半是說粵語,一半是說國語,由牧師,神學家,和聖經學者帯隊,從羅馬出發,首先感受到第一世紀的彼得和保羅殉道的震撼。然後跨過亞爾卑斯山脈,進入瑞士境內,馬上感受到千年如一日,跳躍到中世紀末的宗教攺革先驅所到過的地方。從瑞士漸漸移到德國的心臟地帶的數個與宗教改革有關的人物所經過的腳蹤。最後,我們到了全程主題的高峯,就是馬丁路觸發宗教改軍的發源地,威登堡 (Wittenberg)。最後,我們又超跨過數百年的歷史,進入德國首都柏林,感受到無神論影響下的血腥腥的廿世紀:柏林圍牆的遺址。本文不是旅行遊記,乃是旅行後受感而畧寫的宗教改革史的神學評估。 在 1517 年十月三十一日,一位年輕人跑到一棟房子的前面,他不是凖備說句萬聖節 (Halloween) 的口語:「Trict or Treat (不給我甜頭你就麻煩了)」, 以期待房子𥚃的主人給他一些糖果,他乃是作一些當時在學術界非常普遍的事。這棟房子是在德國威登堡 (Wittenberg) 小鎮內的一所名「城堡」的大教堂 (Castle Church) 。這年青人是一位有法律訓練的修道士名「馬丁路得 (Martin Luther) 」。他寫了九十五條的論網 (95 Theses) ,為了指正羅馬天主教會在實踐上和聖經解釋上的錯誤,特別是指責贖罪卷是不合聖經的東西 (註)。英譯标题是:「The ninety five theses of protest against the corruptio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History | Leave a comment

To Pray In Suffering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February 10, 2017 The first question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West Minster Catechism is “What is the chief end of men?” We are catechized that “Men’s chief end is to glorify God and to enjoy Him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 Leave a comment

If This person is a Christian, I Don’t Want to Be One

By T.C. Lo (盧天賜); November 30, 2016 Few years ago, I had an opportunity to share the gospel with a Qing Hua (清華大学) graduate. In the end, referring to some Christians he knew, he made a very poignant comment: “If thi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Philosophy/Religion | Leave a comment

誰是長子?

By T.C. Lo (盧天賜); October 16, 2016 研究聖經是很有興趣的事。有時在看來簡單易懂的經文卻能發現一些不簡單的事情。以下是當我細續亞伯蘭生平的經文中,得到一些心得。 「挪亞五百歲生了:閃,含,雅弗 (創5:32)。」這三個兒子非三胞胎。這說明挪亞五百歲時生的是長子,過些時候再生次子,再過些年日才生幼子。那麼我們如何排列三個兒子的出生次序? 首先,幼子一定是含 (Ham)。這是根據創世記9:24的結論: 「挪亞醒了酒,知道小兒子向他所作的事。」剩下的問題是:閃與雅弗那一位是哥哥? 根據創世記11:10的記載:「閃的後代記在下面。洪水以後二年,閃一百歲生了亞法撒。」洪水氾濫是在挪亞六百歲時才開始的(創7:6)。那時挪亞的長子剛剛是一百歳。但閃 (Shem) 是到洪水後二年才一百歲,至於「洪水後二年」是指洪水來臨後第二年?還是指洪水完結後第二年?這不重要,因為它不會影響結論。所以挪亞的長子肯定不是閃。所以他們的出生次序應是:雅弗,閃,含。 [Note: 上文結論是: 雅弗是長子, 但請看創10:21說「閃是雅弗的哥哥」。我想這是中文和合本的譯誤。NIV: “Sons were also born to Shem, whose older brother was Japheth”, 所以英文是对的。] 然而聖經論到挪亞三兒子時,總是以「閃,含,雅弗」的次序,這不是出生次序。我想乃是重要性的次序。因為閃是在耶穌基督的家譜上有份, 因此閃在救贖史上比他的兄弟佔更重要的地位。猶太人對長子名份非常重視,但神卻揀選次子作救贖缐上的一環。以後我們還看到神揀選次子雅各,而非長子以掃。神是全權的,祂要憐憫誰,就憐憫誰;祂要恩待誰,就恩待誰;祂要揀選誰,就揀選誰。 「他拉活到七十歲, 生了亞伯蘭,拿鶴,哈蘭(創11:26)。」這三兒子也非三胞胎,那麼他們的出生次序又如何?譲我們先參考另两節經文: 「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創12:4) 「他 (亞伯蘭) 離開迦勒㡳人之地住在哈蘭, 他父親死了以後,神使他從那裡搬到你們現在所住之地。」(徒7:4)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我們為甚麽會住在這地球上?

By T.C. Lo (盧天賜); September 19, 2016 首先讓我照問題的字面意義來回答。地球是太陽系(甚至很可能是整個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和能夠維持生命的地方。它圍繞太陽的軌迹不是像其它行星一搬的橢圓形,而是非常靠近正圓形,好讓週期性的溫差不會太大,利於各式各樣生命的滋長;地球的大氣層能過濾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線;地球的體積遠小於火星 (Mars) 和木星 (Jupiter),讓小行星(meteoroid ) 和彗星 (comet) 的軌迹偏向這些體積大的星球而免去衝衝地球之險;月球的大小也適宜地穩定地球的自轉和潮水的漲退,使海洋生物的生態獲得平衡。這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Ref. 1) 。我相信地球是上帝特別為人類而設計的 (anthropocentric) 地方。「我們為甚麽會住在這地球上? 」的答案是因為只有地球的環境才能使我們能活著。我想大家都㑹同意我所說的,但我相信這不是問者所期待的答案。然而地球的環境與我的存在的看法也因世界觀 (worldview) 而有大異: 無神論的進化觀: 我所住的地球就是這樣,我之所以存在是因「適者生存」之故而沒有被淘汰。所以我的存在只不过是「物質 + 時間 + 机會」的偶然產品。 有神論的創造觀: 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祂是宇宙的主宰。上帝的旨意是要我存在、所以祂創造一個適合我存在的地方–地球。 前者, 地球是主体、人是客体。在這種無神論的世界觀下, 人是沒有内在價値 (intrinsic value) 的、人是沒有基本生存的目標的。後者, 人是主体、地球是客体。在這種有神論的世界觀下、人是有從創造者賦與的内在價値 (intrinsic valu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Philosophy/Religion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