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變酒 (約翰福音2:1-11)

By T.C. Lo (盧天賜); July 20, 2015

=============================================

English Summary:

The miracle of “turning water into wine” performed by Jesus is recorded in the Gospel of John 2:1-11. After the narrative is finished, the Bible ends it with one last sentence: “This is the first miraculous sign that Jesus did, and it was done in Galilee, showing His glory, and His disciples believed in Him.” I think this underscores the crescendo of the entire episode.

What does it mean by “showing His glory”? Is the meaning of this miracle merely limited to the prolonging of an earthly joy? Since it was the “first” miracle that Jesus did, it must have its special meaning for being the first.

We are living in a fallen world. The only way to solve the deep predicament of mankind is through the way of the Cross of Christ. The death followed by resurrection of Jesus had transformed our hearts through our belief in Him. This transformation of life was signified by the miraculous change from ordinary insipid water into precious tasteful wine, pointing to the making of a hopeless person into a brand new person—the regeneration of the Holy Spirit. I think this is the true meaning of Jesus’ first miracle performed in a wedding feast. Furthermore, marriage in the Bible points to a perfect union between God and His elect, a perfect reconciliation.

=============================================

基督教,特別是聖經,都是歷世歷代被人攻擊的對像。無神論者的論點,不外可分為八㸃(Ref. 1), 而首當其衝的兩論點是:邪惡與苦難存在,慈愛憐憫的神不可能存在;科學與神蹟互相矛盾,神蹟就不可能是真實。我們不能不問:聖經需要記載神蹟嗎?答案是:絕對需要。因為基督教是一個建立並植根於神蹟的信仰。拿走神蹟就等於拿走基督教。基督教的存亡乃繋於聖經中的所記載的神蹟。若沒有神蹟,就沒有出埃及記;若沒有神蹟就沒有耶穌所行的37件奇事;若沒有神蹟,就沒有基督的復活。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林前15:14)。

約翰福音書二章1-2節所記載的水變酒是一件無可否認的神蹟之一,因它有歷史和目睹者的證據。彼得後書1:16如此記載:「我們(指彼得和其他使徒) 從前,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祂降臨的事,告訴你們,並不是隨從乖巧揑造的虛言,乃是親眼見過祂的威榮。」所以聖經中的神蹟記載乃是有歷史根據和目睹者的見證。

水變酒的事件是這樣:在加利利省的迦拿城中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也在那裏,耶穌和祂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突然僕人帶來一個壞消息,説,「酒用盡了!」。這是一個失禮和尷尬的塲面。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看看耶穌説,「沒有酒了,我們怎辧?」耶穌卻給馬利亞一個很不正統的回答,「婦人,我與妳有甚麼相干呢?」然後祂又再加上一句令我們困惑的話,「我的時候還沒有到。」讓我們暫時把故事停在這裏,思想三個問題:

  • 為什麼馬利亞要干涉這件事?
  • 為什麼她向耶穌求助?
  • 耶穌為什麼如此回答馬利亞?

馬利亞很可能在此婚筵上辦演一個安排事情的角色。所以當她知道酒用盡時,她感到責任在身,在眾目睽睽下,她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馬利亞向耶穌求助是因為她相信耶穌能供應。這是今天我們應該學習的功課:信賴耶穌能在我們無助的時候,供應我們的缺乏。我們的信頼是根據下列三㸃:

  • 神的應許—耶穌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與祂的義,這一切(你們所需的)都要加給你們。」(馬太6:33)
  • 神的話語—「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耶穌不但是我們的牧人,祂更是個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
  • 神的同在—神在我們缺乏或患難中不離不棄我們。「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神的同在是聖經三大主題之一。詩篇廿三篇的中間句就是「因為祢與我同在」。在這句之前,原文有26個字,在這句之後也有26個字。和合本中文聖經也是如此:句前67字,句後67字。這個中間句給我們很大的安慰,讓我們知道我們不是孤單的,知道我們供應的主常在我們身邊。更有趣的是,全本聖經的中間章是詩篇118章,而此章的中間節是第8節:「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人。」這裏的「人」也包括自己。所以我們可從馬利亞的向耶穌求助學習到信頼神的供應,學習靠神不靠人的屬靈功課。

現在回到故事的內容。耶穌的回答,「婦人,我與妳有何相干?」這是我們一下子不能接受的無禮答覆。首先我們要知道,「婦人」這稱呼,雖然不是可愛的稱呼,但卻不是無禮的稱號,這是第一世紀的人所知道的。它是英文「madam」之意,與男人尊敬的稱號「gentleman」並列。但耶穌為什麼用這稱號稱呼母親呢?這是角色的轉移。耶穌與馬利亞本來是「母子關係」現在是「救主與罪人」的關係。馬利亞也是罪人,她也有原罪, 這與天主教的錯誤神學不同。耶穌正是藉此機會告訴慈母,她也需要救恩。耶穌說完這句話後,祂再加上一句耐人尋味的回答,「我的時候還沒有到」。這是甚麼意思呢?當我們回去看四福音書,便知道這是耶穌常用的一個片語,意即,「我上十字架的時間尙未到,但彌賽亞巳經來了。」所以祂是要在這婚筵中強調祂就是那位猶太人等待巳久的彌賽亞,現在居然站在他們中間。

有一位母親一天早上對兒子說, 「請快把垃圾桶拉出去。」
兒子回答道,「婦人,我與你有甚麼相干?」
母親大怒,「你真大膽如此對媽媽說話。」
兒子:「我是效發耶穌。」
母親:「但你不是耶穌;趕快做我交帶給你的任務。」
兒子:「我的時候還未到。」
母親:「你把水變成酒給我看再談。」

你看,為了自己的方便,人是喜歡扭曲真理的。人的另一種問題是先入為主,不願花時間去考驗證實真理。有一個漁夫,每蓬他釣到大魚,他便把他掉回海去;但每蓬釣到小魚,他就把它放在桶子內拿回家。一位旁觀者,觀察了很久,實在忍不住便問他道,「先生,你為什麼如此釣魚?」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我家中的煎盤只有八吋闊,大魚放不下。」

在我傳福音的過程中,最常聽到的是,「我家是信佛教的,我無須考慮別的洋教。」或説,「我們中國人有儒家思想,為何我要信耶穌?反正宗教都是勸人為善,條條道路通羅馬。」當人不願相信,他就不能相信。 (Ref. 2)

馬利亞聽了耶穌的回答後,便轉向僕人說,「祂吩咐你們作甚麼,你們便作甚麼。」於是耶穌對僕人們説,「把這六個石缸倒滿了水。」他們便把石缸貫滿了水直到缸口。這些石缸本來是為了照猶太人規矩作潔淨用的。每缸容量約75到115公升(即20至30加侖)。為什麼需要那麼多總容量呢?原來猶太人的婚禮不是一天的,乃是長達一週之久。本來所預備的酒量只用到第三天便用光了,正當此刻,耶穌和祂的門徒來到,真是看到耶穌實在是我們應時的幫助。這裏我們領受了一個重要的屬靈功課:「忠誠順服主的吩咐。」利物甫主教 J.C. Ryle (1861-1900) 說得對,「責任屬於我們,但事情的成就屬於上帝。」再次,我們又看到神-人同工的道理。凡是聼命的,都得到上帝的祝福。無論是舊約的亞伯拉罕,撤母耳,基甸,以斯帖,耶利米,新約的西門彼得,保羅,使提反,和耶穌所講的比喻中的人物等,都在聽命上作了我們的好榜樣。

僕人們把石缸都貫滿後,每人便先後依次把缸中的液體舀出來給管筵席的人嚐嚐,他就拍桉叫絶地說,「真是好酒。」但他心中有一難題,他便把新郎叫來,問他道,「我們的習俗是先把上好的酒擺上,讓客人渴足後,然後才把次好的酒供應客人,但你為什麼把最好的酒留到如今?」

講到這裏,我必須加上幾句旁述,說明聖經並沒有鼓勵我們醉酒。原來耶穌時代的希臘文化和猶太人經典他勒目(Talmud) 所記載的是當時的酒與今天婚筵所用的酒是大大不同的。當時的酒包括耶穌由水變成的酒其酒精成份是三至四份水加一份酒精。有人説要飲22杯當時的酒才等於飲兩杯馬丁尼酒(Martini)。保羅也多次提醒我們不可醉酒,甚至說醉酒是罪,千萬不可忽略此教訓。(Ref. 3)

這個故事到此為止,但聖經加上最後一句話作結束,這也是這個故事的最高峯。第十一節寫道:「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個神蹟 (miraculous sign),是在加利利迦拿行的,顯出祂的榮耀來,祂的門徒就信祂了。」

「顯出祂的榮耀」是什麼意思呢?難道這個神蹟的意義只限在延長人間的歡樂而矣?既是耶穌所行的頭一個神蹟,我想必有其特別的意義。學者指出,原文是沒有神蹟這個字,神蹟的觀念是由三個截然不同的字眼表現出來的:記號(sign) ; 能力 (power); 和奇異(Wonder )。

當神那不可思議的作為記錄在聖經內,當然是祂能力 (Power) 的彰顯。這些作為也必定會喚起一種奇異 (Wonder) 的感覺。我記得第一次看到Yosemite (加州的優生美地)的花崗岩巨石和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的壯觀,我沒有辦法形容風景的美麗,只能「嘩!」一聲囋嘆。但説某件事是一個記號(Sign),它一定是要很有意義(significance) 的。 其實significance這英文字的字根就是sign。記號是指向一些超過它自己本身的東西。那麼究竟「水變成油」這個神蹟 (miraculous sign) 指向什麼東西呢?我們可以斷言它是指向一種超自然的「重生」經歷 (Ref. 5) 。重生是基督教的中心思想,人為什麼要重生呢? 因為人無法自救。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無人能識透。我們失落的深䧟無法衡量。我們的破碎無法修補。人用自己的方法不能自救:

(1) 道德—我們的道德只不過是一件破爛的衣服 (以賽亞書64:6)

(2) 政治—成立巳七十年的聯合國至今能促進世界和平嗎?

(3) 人的善行—在上帝聖潔的光中,人的善行永遠達不到神聖潔的標準。

(4) 哲學也是無能為力—十九世界的所謂「三巨頭the great trio」(Ref. 4) :

  • 馬克斯所主張的「大同世界Utopia」終成泡影。
  • 佛洛依伊德認為性是一切的源重力,他所主張的性開放,成為今天家庭制度解構和同性婚姻的遠因。
  • 尼釆認為上帝死了,唯一要抓住的是杈力的意志 (will to power)。希特勒完全接受他的哲學思想,定意製造超給人種 (super race), 其結果是六百萬猶太人喪命。

三巨頭把二十世纪變成歷史上最血腥的一個世紀。

(5) 教育—著名的佈道家慕笛 (D.L. Moody) 沒有受太多的教育,但他曾講述過一個很有教育性的故事:有一個年輕人未上學前常常到火車路上偷軌道的螺釘螺拴。後來他進學受教育,畢業後,老習慣不改,有一天他把整條鉄軌都抬走了。最近新聞佈導一位有名望的醫生,深獲社會人仕和醫學界尊敬。但最近被查出原來他為了撈獲更多的金錢,告訴無數沒有病的人,説他們患癌症,使他們花錢治療而他從中得利。再看看上一世紀你便知道 1941 年文化修養最高的國家就是納粹主義的德國. 其中你可找到最高標準的教育體制, 但却無法防止奧許維次集中營(Auschwitz) 中所發生的悲劇. 讓我們不要忘記那些迷住地坐着盡力欣賞華格納古典音樂 (Wagner’s music) 的 “知識” 份子就是在 Auschwitz 和 Birkenau 建造死亡集中營 (gas chambers) 的同一班 (Ref. 6)。你說教育能夠改變人心嗎?

結論是: 唯一能解決人類深層的困境的, 只有十字架。基督的死而復活使人的心切底改變,好像由平凡的水改變成貴重的酒一般。使無可救葯的人變成一個新造的人。

究竟這新造的人新在甚麽地方?他有:

  • 新的地位—-因信稱義而來的地位
  • 新的生命—-重生而來的永不朽壞的生命
  • 新的生活—-以福音為重的生活方式
  • 新的性情—-成聖而來那與所蒙的恩相稱的性情
  • 新的身份—-不再是罪的奴僕而是有神兒子的名份
  • 新的家人—-神家中成員的一分子;信徒是他的弟兄和姊妹
  • 新的胃口—-上帝賜给我們一個願意行善恨惡的力量和心志。正如使徒保羅所説,「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立比書 2:13).

有一個小孩子告訴主日學老師, 說:「耶穌從來未遇見過妓女。」老師驚奇地回答,「怎麼你這樣説呢?路加福音不是記載一個用香膏膏耶穌的妓女嗎?」小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人們叫她是妓女,但耶穌却稱她為女兒。」

是的,一個新造的人就是耶穌肯定他是照著神的形像所造的人,他巳由水變成酒了。舊事巳過,一切都變成新的了。我想這就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所代表的意義。

References:

  1. “The Case for Faith” by Lee Strobel.
  2. https://hocl.org/blogs/tincheelo/?p=1392
  3. “To Drink or Not to Drink?” by Norman Geisler
  4. “Modern Times” by Paul Johnson; p.48.
  5. Private communication with 李孔猷 (Dr. K.Y. Lee), 他是筆者在信仰成長中的良師。
  6. “The Real Face of Atheism” by Ravi Zacharias; p.132.

About Tin-chee Lo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Retired from IBM as engineer, scientist, and inventor since 2006. • Training: Computer Enginee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ircuit design, Memory design, Logic design, system-on-a-chip). • Interests after retirement: Christian apologetics, writing and teaching, and the art of painting.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